焦点资讯:【“强省会”一线调研行】780米的“远征”——修文县海马孔村支两委“接力”凿开山腹打通“生命渠”纪实
拆条中
贵阳网·甲秀新闻讯828米,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的高度。它的建成轰动全球。
1088米,坝陵河大桥主跨的长度。它,开启了贵州刷新超级大桥建设奇迹的序幕。
(资料图片)
780米,是一个小村庄“生命渠”的长度。它,翻开了这个小村庄发展的新篇章。
这个小村庄就是位于乌江沿岸的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。为了这条780米的“生命渠”,海马孔村人奋斗了7年——
拆条中
从2002年开始,海马孔村多届村支两委接续奋斗,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,硬生生从大山腹部凿出一条780米的“生命渠”,换得汩汩甘泉,让曾经“苦甲一方”的海马孔有了生机与活力。
这780米,之于海马孔村人来说,是一段艰苦卓绝的“远征”,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代记忆,演绎了一个村寨向阳而生的蝶变故事。
230米峭壁的隔绝
留下“守着乌江却缺水”的痛苦记忆
千里乌江,浩浩汤汤,滚滚东流。
乌江沿岸,贵州村寨零星分布,犹如镶嵌在乌江这条玉带上的粒粒珍珠。坐看峡谷旖旎风光,卧听乌江涛声拍岸,乌江沿岸村民生活在令城市人羡慕的依山傍水的环境中。
海马孔村是千里乌江沿岸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,2013年由海马村、顺江村、联合村合并而来。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守着奔腾的乌江,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。然而,一旦提到“水”这个字,当地村民平静的内心就会“烦躁不安”。
咫尺天涯!
海马孔村民躺在自家床上,就能听到乌江的涛声。然而,顺江村(注:现为海马孔村)与乌江的垂直距离有230米,这是一道悬崖峭壁。正是这道绝壁,彻底断绝了村民从乌江取水的念想。让村民更为绝望的,是顺江村背后还有一道近300米高的石山绝壁。
缺水,成了夹在两道绝壁之间的村民生存的“头号难题”,也成了他们共同的“痛苦记忆”。儿时替大人守井取水,一直深埋在顺江村很多年轻人的记忆里。
“一到缺水季,就要抢水。要守在井旁边,守几个小时,才装满两小桶。等水的时候不能离开,不然其他村民可能就舀走了。大人忙的时候,就叫娃娃蹲在旁边守着。”村民任大芬说,“最恼火的是,挑回来的水,放上两个小时后喝起来还有一股泥巴味。”
2米宽的何家洞口
埋藏着小山村“向阳而生”的希望
缺水,成了限制顺江村发展的最大羁绊。
几十年来,这里的发展几近停滞。在村民的眼中,所谓令城市人羡慕的“美好生活”只是贫穷的代名词,更是困惑与无奈的写照。
找水,也成了村民们最大的“执念”。
向乌江要水!沿着乌江河畔,一寸寸地探索下去的路径。不行!
向地下要水!沿着周边山岭,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搜寻,也不行!
向外面要水!跟附近的村寨、相关部门寻求支持,还是不行!
一代代村民几近疯狂地找寻,都没有找到令大家满意的、出水稳定的水源。
缺水,也让村里众多“看不到希望”的年轻人纷纷逃离了家乡,外出打工。焦开祥也不例外,“随大流,大家一起出去打工嘛”。
因为母亲生病需要照顾,1991年,焦开祥回到了村里。那一年,他34岁。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,让焦开祥的视野更加开阔,也敢闯敢干。这一年,焦开祥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。
1997年秋天,焦开祥首次当选为顺江村党支部书记。当选的那一天,焦开祥就发誓:“一定要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。”
为了找到稳定的水源,像老辈人一样,焦开祥在工作之余尝试向乌江要水、向地下要水、向外面要水,仍然一无所获。
时光如水,总是无言。时间来到2002年,焦开祥第二次担任顺江村党支部书记期间,他反思道:“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,必须号召大家一起参与进来。”
思来想去,焦开祥找到“搞水”积极分子——上寨组组长方朝刚,和他聊了一晚上。他曾多次组织村民找水,也都无功而返。方朝刚对焦开祥说:“要搞,你就要当好这个带头人,就要搞到底!”
当晚,两人分析了各种可能性,最终把希望寄托在村后石山绝壁上的何家洞:因为每年雨季,高5米、宽2米何家洞洞口都会有山泉流出。
13天的煎熬
激荡“寻求源头活水”的“春心”
方朝刚对何家洞非常熟悉,“何家洞旱季基本没水,汛期水就多。村民不止一次尝试过从何家洞引水出来,但每次都无功而返。”
为了实现“一定要搞定村里用水问题”的誓言,焦开祥到处托关系勘察水源,最终找来了县里的水利专家。
经过初步勘察,专家表示,“何家洞可能有搞头”,建议找人进洞验证,“如果是活水,就可以动工。”听到这句话,焦开祥、方朝刚兴奋得眼泪都要掉下来。
如何验证有活水呢?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到洞内水源,抽干,再确认是否是活水。很快,焦开祥、方朝刚跟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组成了“探洞先锋队”,行动起来。
在洞内,“探洞先锋队”要面对的,不仅仅是与岩石的“亲密接触”——因为洞内空间狭窄,需要匍匐前进,一不小心脑壳就会磕出来一个大包。“最为恼火的是面对黑暗与未知的恐惧。”这是焦开祥和“探洞先锋队”同伴们当时的感受。
“进洞不久,手电筒突然坏了,一下子陷入无边的黑暗。突然,一只青蛙跳到我身上,吓得我的心都快要从嗓子里跳出来了。”焦开祥回忆说。
爬行几个小时后,“探洞先锋队”来到了离洞口660米远的地方。此时,他们全身泥泞,身心俱疲。不过,眼前这个小水潭却让大家“兴奋不已”,“这里积满了水,很可能就是水源!只要抽干它,就能确定是不是啦。”
出洞后,兴奋的焦开祥、方朝刚马上找来水泵、电线,带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亲自守着抽水。然而,令人失望的是,抽干后,他们发现小水潭后面还有一个“不断流水出来”的洞。
“有水流出来,就说明里面很有可能是活水!”焦开祥信心十足的给大家“打气”,“事实上,当时我自己也没底气。不过,这时候,我一定不能退。我一退,这事就又完蛋了!”焦开祥说,他当时觉得已经没有退路可言。
焦开祥、方朝刚再次安排人带着水泵,爬进小水潭后面的洞里。水泵一米米向前推进,大家的心随着提起来。于是,他们索性抱几捆稻草进入何家洞,铺在凹凸不平的角落里,“吃住都在洞里”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水泵停在离小水潭120米的地方。水终于抽干了,汩汩清泉从泥沙里不断涌出来。
“活水!真的是活水!”混杂、兴奋的声音在黑暗、狭窄的山洞里回荡。
这是他们进洞的第13天,他们也整整在洞里吃睡了13天!“当时的感觉完全说不上来,反正整个人是恍惚的!可能这就是百感交集吧!”焦开祥回忆说。
7年“接力”
山腹中凿出780米的“生命渠”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焦开祥再次恳请县里的水利专家来村里勘察,最终得出了“何家洞里有活水”的结论。
听说何家洞“有搞头”,“渴”怕了的村民纷纷摩拳擦掌。然而,在号召村民凿渠引水的“坝坝会”上,有些村民沉默了。
面对此,焦开祥再次坚定地说:“如果搞不成,我就辞职。”
此时,方朝刚也站了出来,坚定地支持焦开祥:“不引水成功,我绝不撤退!”
2002年初春,“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”正式动工。由于缺乏资金,工程由村民义务投工投劳。请炮工、浇筑混凝土护墙的钱,是焦开祥拍着胸脯保证赊账来的。
肩扛、锤打,一块块地扣、一袋袋地扛……经过几个月“白加黑”的努力,村民靠着双手硬生生地在山腹上凿出来一条“水道”——何家洞从很多地方需要匍匐前行,变成了大部分地方可以容纳一个人正常通行。
山凿通了,也出水了。然而,引出的水却时断时续,仍然不能“稳定出水”。
此时,村民不愿意啦,谣言四起!当初同意赊账的人也纷纷上门来要账!焦开祥面临着巨大压力,“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”也陷入暂停状态。
然而,焦开祥依然没有放弃,顶着“风言风语”,说服一部分村民,定时去何家洞巡查、维护,清理崩塌的泥石,尽可能维系出水的状态,“万一哪一天再搞起来、彻底实现稳定通水呢?所以,就算再难,也不能把前期成果搞废了!”
转机出现在2008年。这一年,顺江村再次完成换届选举。在一次村民大会上,已经卸任村支书的焦开祥提出,希望村里继续推进“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”。经过“激烈的讨论”,大家达成共识:“前面九十九步都走了,最后一步必须走!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!
这一年,顺江村向修文县申请项目资金,最终获得支持,偿还了项目此前遗留的债务,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也得以重启。
2008年12月,甘甜的山泉顺着水管哗啦啦流进家家户户,一条属于顺江村的“生命渠”终于完全打通,并且实现稳定出水!
那一天,村民欢呼雀跃,直接对着出水口尽情畅饮,尽情地释放压抑多年的对水的执念,释放着缺水的痛苦记忆。
那一天,村干部自掏腰包,买了好几条好烟散给大伙抽,“全村像过年一样热闹。”
那一天,焦开祥站在人群中咧嘴大笑。他笑得那么大声,笑得那么自信!
一通百通!
何家洞的这条“生命渠”通了,村民们终于腾出精力来“想其他事”:发展经济作物,发展乡村旅游……如今,海马孔村发展了400亩樱桃、200亩柑橘、1200亩枇杷、100亩苦丁茶,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000余元增长到2022年的18000余元,成了修文县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。何家洞这条靠着村民双手,用锄头、钢钎、铁锤,硬生生从山腹中凿出来的“生命渠”,也成为村里的“小康渠”“致富渠”。
春日的海马孔村,沿着逶迤乌江,掩映在一片片绿色之中。爬上何家洞,走进洞里,看着这条曾经为之战斗7年的“水渠”,两鬓斑白的焦开祥仿佛又回到那个“战天斗地”的时光,耳边又回响起凿山碎石的声音。
记者 侯绍华 实习记者 黄菊 潘朝选/文郑宇潇/图
视频拍摄/剪辑 张强 张鑫
■记者手记
“闯”出新天地 “拼”出新精彩
潘朝选
水是生命之源。没有水的海马孔村,发展无从谈起。天生条件恶劣,就该逆来顺受、维持现状吗?以焦开祥为代表的海马孔村多届村支两委给出了他们的答案:敢拼,就有希望!
奋斗之路大都是未知的征程,没有先例可以借鉴,也注定不会轻轻松松。不服输,那就去闯;不认命,那就去拼。村支两委拼了,海马孔村拼了,他们用滴水穿石的功夫,冒着山洞可能垮塌的危险,肩扛手刨,历尽千辛万苦,终于啃下了这块哽在心尖上的“硬骨头”,彻底改写了村子“饮水难”的历史。
漫长的时间往往是奋斗最大的敌人。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历时七年而功成,关键在于全体村民的共同奋斗,关键在于领头人的“不怕事”。村民们你一锤、我一铲,聚沙成塔、集腋成裘,烛光点点换来何家洞“洞通水出”;面对曲折,“不怕事”的焦开祥他们运用基层党组织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,把村民聚起来,遇困难不退缩,坚持不懈,终于换来汩汩清泉。
踏平坎坷成大道,斗罢艰险又出发。有了何家洞这条“生命渠”,海马孔村发展经果林种植、发展农家乐,从“后进村”变成乡村振兴示范点。
今天的美好,离不开曾经的“闯”和“拼”。未来更是如此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踏上新时代“强省会”赶考之路,也必然要求我们要在“闯”中担当,在“拼”中奋进。当何家洞的汩汩清泉注入到海马孔村,善闯敢拼的精神力量也注入了我们的心田,让我们在“强省会”新征程中,携手“闯”出新天地,“拼”出新精彩!
编辑:高春春
统筹:汪东伟
编审:干江沄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