犀牛村里的新农民!清镇市犀牛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调查报告之人物篇

村还是那个村,景已经大变样。人还是那群人,精气神却截然不同。


(资料图)

在探路乡村振兴中,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探索出“支部领办、党员带头、企业助力、群众参与”的产业发展道路,以“1+1”将村集体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融为一体,催生全新的乡村有机经营主体,“空壳村”变“领头雁”,全面涵盖一二三产业的淡水鱼养殖、粮油种植、粮油加工、农机服务、归山秘境等9个项目落地进村,农民兼得“股金”“租金”“薪金”“现金”“养老金”。

犀牛村村民郭正伟在给肉鸡投放饲料。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发顺 摄

在转型“五金”农民的过程中,犀牛村农民发生了一连串变化,自由作息、单一重复劳作、种地靠经验、创业孤军奋战的做派被摒弃,打卡上班、精细化作业、持证上岗、抱团发展成为“新时尚”。

犀牛村农民安美琼是村内粮油加工厂的长聘工人。因为今年加工厂的业务按计划会大幅度增长,所以加工厂加装了打卡设备,要求工人打卡上班。“我们每天工作8个小时,严格按照上下班时间规律打卡,因此我每天睡前都会调好闹钟。”安美琼说,她和同事都非常乐意接受打卡上班,因为这将会给他们带来更稳定的收入。

“过几天我要去城里医院换健康证了。”安美琼说。原来,入职前她按照厂里要求申办的健康证即将到期。“每天进入车间之前,我们都要全身消毒和更换专门工作服。”安美琼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改变了不少。

“一窝葡萄枝结果20多串,一串有100至150颗,每颗葡萄平均重量达到10克,要达到这种比较理想的‘结果’,根部施肥要使用二分法,左右各1斤,必须准确量取和使用……”在犀牛村阳光玫瑰葡萄基地大棚内,说起对葡萄的精细管理技术,村民李刚头头是道。犀牛村内有大型农业企业投资打造的338亩蔬菜大棚基地,原来主要种植辣椒、豌豆等,从去年开始改种产出更高的阳光玫瑰葡萄,由李刚等5位农民各带一支20人左右的劳务小组负责耕种、管护和采收。“现在干农活不像过去那样了,特别是阳光玫瑰等农产品,更需要我们精细化的管理,提升产品品质,才能更有市场,卖出好价钱。”李刚说。

作为贵阳市农村“治房”集中建试点,犀牛村根据今后五年农民建房需求,在村内公路旁腾出一块空地规划了56栋宜居农房,现在有17栋已启动建设,其中大多都是由村里的“建筑专家”李军带队负责施工。与李军一见面,他就向我们“亮出”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从业人员“高级工”岗位证书。李军说看到犀牛村有很多施工项目后,他通过看书、上网等方式,自学考取了由中国建设劳动学会监制的这个岗位证书。“持证上岗后工程质量更受信赖,不少同行联系我去外地做项目,但我连村内的活都干不完,根本没时间去。”李军说,他仍然在继续学习,以适应越来越多元和新潮的农村建房要求。

村民汪忠贵曾因为贫穷一度自暴自弃,经常酗酒闹事,到处惹是生非,成了村干部和乡亲们头疼的“惹祸精”。村内产业发展起来后,汪忠贵得到了在家门口劳务的机会,不管是种植工、搬运工、电焊工,只要能干的他都会去干。为了获取更多即时用工信息,方便和用工方联系,他还特意买了一台智能手机作为2023年的新年礼物。他所在的村民小组组长徐国书说:“汪忠贵现在变得勤快了。”

在犀牛村的一处山坡上,退伍返乡的农民郭正伟有三间肉鸡养殖圈舍,每年出栏肉鸡3万多羽。以前,犀牛村农民养鸡都是各管各的,各自为战,饲料采购单价和肉鸡售价完全受制于人,经济效益一直很低。受村内搞“1+1”整合资源带来发展益处的启发,郭正伟和另外的7家养殖大户联合起来,组建起年出栏肉鸡10余万羽的统一经营体,采购饲料、药品等物资时实施打包团购,向经销商争取到了更大的议价权。“我们联合经营后,饲料投入可以降一点,产品销售价格也更合理,犀牛村肉鸡的市场竞争力更强了,这种降本增效的做法增强了大家的信心。我们正在寻求更宽阔的市场,准备扩大养殖规模。”郭正伟说。

今年38岁的农民蒋华,现在从农民变成农机手,踏实肯干、喜爱钻研的他很快就考取了农机驾驶证,耕、种、管、收等样样都会。蒋华还主动向农机合作社申请外出跟岗学习了农机维修技术,变成了农机领域的“全能型”人才。在今年1月举办的贵州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培育工作推进会上,蒋华还被授予“最美农机手”称号。犀牛村共有17名农机手,均是由农民转型而来,日薪都在300元以上,已成全村薪资水平最高的一批技术型农民。“不过,美中不足的是,我们现在能驾驶又会维修的农机手还太少,我们今后还要加强学习和培养。”蒋华说。

如今的犀牛村变了,喝酒、打麻将、无所事事、惹是生非的人少了,积极学习新知识、勤劳创业的人越来越多。

“以前办培训班,基本上很难凑齐开班人数,老师都开课了,还要四处打电话催人来上课。现在的情况却是,已经满员开班了,还不断有人赶过来参加学习。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。”犀牛村社会事务员熊秋云对村民发生的变化感触颇深。

据统计,目前犀牛村约60%的村民摆脱了对农业种植的单一依赖,成为有新职业、新技能的从业者。

记者 舒波 许发顺 陈文新

编辑:宋德政

统筹:汪东伟

编审:干江沄

关键词: